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报考指南

本科人才培养


  物理学系成立于2005年9月,是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流动开放、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研究性物理系,设有物理学和材料物理两个本科专业,拥有物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目前该系正承担着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五十余项,总额近2亿元人民币的各种重要科研项目,在科学研究、学科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物理学专业 专注于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物性测量和计算模拟研究,同时包含原子分子物理、与统计物理相关的交叉学科、粒子物理与场论研究。涉及内容包括高温超导、量子磁性、第一性原理模拟、超冷原子等研究领域。

材料物理专业专注于新的量子功能材料探索材料,高质量单晶样品生长,微纳器件研发。涉及光电功能材料、石墨烯、关联电子材料制备和物性探索等研究领域。

教师情况物理学系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高级工程师3人。拥有学校最低的生师比和学生教授人数比例。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名、北京市优秀人才1名、长江特聘教授1名、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讲座教授1名、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主持、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拥有多项世界顶级水平研究成果。人均影响因子和论著引用次数均居于全国著名高校物理系前列。

教师名单、所在研究团队和所属二级学科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历

毕业学校

团队

二级学科专业

鲍  威

教授

博士

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凝聚态物理实验

凝聚态物理

程  鹏

讲师

博士

中科院物理所

凝聚态物理实验

凝聚态物理

雷和畅

副教授

博士

中科院固体所

单晶材料制备和低温物性研究

凝聚态物理

韩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李  

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物理系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刘玉良

教授

博士

复旦大学物理系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朱传界

教授

博士

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俞榕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刘正鑫

副教授

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谢志远

副教授

博士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王善才

教授

博士

美国波士顿学院

凝聚态物性实验

凝聚态物理

于伟强

教授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

凝聚态物性实验

凝聚态物理

张清明

教授

博士

南京大学物理系

凝聚态物性实验

凝聚态物理

籍建葶

讲师

博士

南京大学

凝聚态物性实验

凝聚态物理

庞  斐

讲师

博士

中科院物理所

凝聚态物性实验

凝聚态物理

张  芃

教授

博士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原子分子物理与量子通讯

原子分子物理

张  威

教授

博士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

原子分子物理与量子通讯

原子分子物理

齐燃

副教授

博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原子分子物理与量子通讯

原子分子物理

同宁华

副教授

博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量子多体计算物理

计算物理

王孝群

教授

博士

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

量子多体计算物理

计算物理

魏建华

教授

博士

山东大学

量子多体计算物理

计算物理

Bruce Normand

特聘教授

博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量子多体计算物理

计算物理

郭茵

教授

博士

美国马里兰大学

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

计算物理

季  威

教授

博士

中科院物理所

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

计算物理

李茂枝

教授

博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

计算物理

刘  凯

副教授

博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

计算物理

卢仲毅

教授

博士

意大利高等研究院

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

计算物理

徐  

讲师

博士

上海同济大学

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

计算物理

夏天龙

副教授

博士

香港大学物理系

量子关联材料

材料物理

曹永革

教授

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光电功能材料

材料物理

袁轩一

讲师

博士

清华大学

光电功能材料

材料物理

王乐

讲师

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石墨烯量子输运研究

材料物理

王  雷

教授

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交叉学科(非线性物理)

经济物理

硬件设施拥有一套完善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和有特色的仪器设备。拥有一个以谱学为主、结合基本物理性质测量的凝聚态物性研究开放重点实验室;拥有一个高性能并行计算物理开放重点实验室,共有3568个CPU核心,理论计算峰值达103万次,实验条件处于国内物理学系顶尖水平;拥有一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能源与新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培养体系该系利用师资优势,从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职指导教师。物理系的培养分为基础训练和研究性学习两个部分,后者由本科导师负责,从二年级暑期开始,向优秀本科生提供暑期奖学金,吸纳他们暑期进入课题组与实验室,参与前沿研究项目,为学生进入专业研究或申请出国深造提供支持。

毕业去向

推免:该系拥有30%的推荐免试入读研究生比例。学生可以选择进入物理系、其它著名高校物理系、中科院研究所,或校内其它院系继续深造。该系历年推荐的学生已成为清华、北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机构十分重要的优秀研究生来源,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出国:该系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科研训练和强有力的专家推荐意见。许多学生因为在本科期间有专业论文发表和导师的介绍在出国申请过程中占据很大优势。

就业:该系毕业生具备优秀的数理基础和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受到科研机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IT信息行业、新材料研发、高端仪器研制等多方面用人单位的青睐。

物理学系七届本科生情况见下表:

年级

学生总数

推免保研

出国

读研

考研

就业

本系

校内

其他院系

校外

05

25

5

2

3

3

3

9

06

27

3

3

3

4

0

14

07

35

5

5

2

10

4

9

08

35

2

4

2

5

9

13

09

51

3

6

5

12

7

18

10

49

7

2

6

15

3

16

11

47

3

1

9

10

5

待定

科学研究 近三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及学校各类研究项目50余项,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鲍威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批准,资助额度为1.3

亿元人民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迄今为止对高等学校资助单项经费最高的项目。

明星教授及最新科研进展

1、鲍威教授  2009年4月加盟www.365828.com工作,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012年,鲍威教授主持的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经费获得国家财政部批准,资助额度为1.13亿元人民币,执行期为5年。鲍威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子散射技术及其在凝聚态物性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重费米子、非常规超导电性、低维量子磁性、轨道序等关联物理,功能关联电子材料中的磁结构和动态过程的研究。共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他引次数约4300次,其中单篇引用最高超过1500次。在美国物理学会三月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0多次。部分研究成果已被收录在由著名物理学家Patrik Fazekas编著的研究生强关联物理教材中。

2卢仲毅教授  共发表SCI学术论文69篇,其中NATURE 1篇,PRL 16篇,APL 3篇,PRB 24篇,SCI他引次数约2500次,其中7篇文章他引次数超过100次,16篇文章他引次数超过50次。关于非晶SiO2氧空位缺陷的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年会论文奖(2002 IEEE MERITORIOUS CONFERENCE PAPER AWARDS)。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香港大学“Daniel Tusi Fellowship”,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3季威教授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裘晓辉研究员和程志海副研究员等在《科学》杂志以“Science Express”的形式在线发表论文“原子力显微镜实空间观测分子间相互作用”,该文几周后在正刊上正式发表。季威副教授(理论)与裘晓辉研究员(实验)、程志海副研究员(实验)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是我校教师首次在《科学》杂志的“原创研究成果”栏目发表论文,也是我校教师作为通讯作者首次在《科学》杂志上发文。

4张威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易为教授合作,通过研究具有自旋-轨道耦合的费米气体,发现了一种新颖的费米子配对形成超流的机制,并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拓扑超流态。该成果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发表于2013年10月出版的《自然》子刊《自然通讯》。该系列研究的其它重要成果还发表于2013年3月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

5于伟强教授研究组(NMR物性研究)、Bruce Normand研究组(理论支持)以及中科院物理所戴鹏程研究组(样品提供)利用高压凝聚态核磁共振手段对一类铁基超导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其超导相变温度与正常态的低能自旋涨落有线性关系,为高温超导的磁性起源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3年9月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

6张芃教授和山西大学的实验小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理论小组合作,研究了自旋-轨道耦合诱导的单分量费米原子对到Feshbach分子的跃迁。此项研究在利用超冷原子实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关成果已被《Nature Physics》杂志录用并在线发布,纸质版将于2014年出版(DOI:10.1038/nphys2824)。文章在发表时还配发了普林斯顿大学的Waseem Bakr教授撰写的专门评述。

7俞榕副教授与在美国的合作者们合作,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题为“电子局域与巡游性边界的超导电性”的论文。这项工作通过对铁砷与铁硒两类铁基超导材料超导态相图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电子关联性对材料超导电性的重要影响。

物理学系2009-2014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发表时间

期刊级别

数量

第一单位篇数

其中学生发表文章数

2009

SCI

32

16

3

2010

SCI

43

17

10

2011

SCI

76

38

18

2012

SCI

48

28

21

2013

SCI

56

33

13

2014

SCI

60

24

20

总之,拥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味着拥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这是大多数社会精英取得成功的基因。物理学系全面推行研究式学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热忱欢迎有很好数理基础、勇于钻研,真正希望学有所成,有志于成为社会精英的理科生报考,物理学系将为您提供比其它院系或者其它高校物理系更加国际化的环境与氛围和更多竞争发展机会。

341